找到相关内容10441篇,用时1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学问答——惟贤长老答

    佛家来讲,耕耘了,种了善因,人天拥护,人天欢喜,个别人要压是压不倒的,这是个因果规律。你要认清这一点。 至于说本命年,佛教是不讲究这套的,命由自己创造,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不要去相信那些。主要在于自己,...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264878881.html
  • 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2)

    被宗教迫害,与对他人实施宗教迫害,但双方并没有因此而消灭,而仍然各行其是,净土系与日莲系仍是今天日本最主要的两种佛教信仰型态[94]。   笔者相信,经过激烈的论辩之后,日本净土宗的教义,在巩固自宗...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679198.html
  • 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因缘。   慧远对净土思想的弘扬之功,相信是无人可以否定的,而昙鸾与道绰的立教功德亦是得到了世人的公认。我们今天应采取的态度是既尊重十三祖说的历史渊源,也要完善净土祖师说,而不应是急不可耐地去宣传昙鸾...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879202.html
  • 西夏印度佛教关系考

    982年),益州僧光远从天竺回。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33] 这些使者、僧侣有相当一部分来往于陆上丝绸之路。此时正值宋夏交好时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僧人可以自由出入西夏境内。   到景祐二年(...

    杨富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2279209.html
  •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

    内在的智慧,策励无边的愿行,共同本乎无限的慈悲,学习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的精神,去拯救世界人类的苦难。这是本人出席主持佛学讲座之目的,相信亦是主办团体及大会工作人员出钱出力之目的。   今晚的讲题“...

    文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3979222.html
  • 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以敦煌莫高窟 161窟为中心的探讨

    衍化出繁琐的观音曼荼罗世界之最佳依据,各层面的佛教徒也就透过这些丰富的图像世界来涵养性灵或专志灵悟,期与诸佛同会为祷。本文拟以莫高窟 161窟为例,来探索晚唐敦煌观音法门的开展;相信这样的讨论除了可以...

    郭祐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5479251.html
  • 雍正及其编著的佛教典籍

    :“宗旨须待口传。”   言下雍正非常气愤:“是何言欤?口传耳受岂是拈花别传之旨?堂堂丈夫岂肯拾人涕唾?”於是“从兹弃置语录,不复再览者二十年”。也许担心人们不相信,接着还强调道“此府中宫中人人之所...

    史原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1279275.html
  • 世亲菩萨对《无量寿经》诠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1)

    国土七宝”“如佛所言,无有一异。”。“五念门”的前四者,都依序出现于此段经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念门”中的前四门,是依此段《无量寿修多罗》而建立的。   事实上,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的最后...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1879285.html
  • 白话—印顺导师之成佛之道

    不得解脱;有智慧的人,则能断除烦恼,而解脱生死。作为一个正信之佛教徒,应当相信此种规则,不要对智者得解脱,愚者被生死束缚,而有任何的疑惑。   愚痴众生因为被无明烦恼所束缚,故于生死六道中流转不休...部分佛弟子,心行懈怠而不精进。以种种借口来推迟延长修学大乘佛法的时间,而执著世间五欲之乐,这是佛弟子自己轻视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有力量修学大乘佛法,而起怯弱之心。认为自己与圆满佛果无缘,是一个很难得到的...

    宏正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1679378.html
  • “安于死而无愧”——朱熹生死智慧探微

    相信其事是真实的:“伯有为厉之事,自是一理,谓非生死之常理。人死则气散,理之常也。它却用物宏,取精多,族大而强死,故其气未散耳。”(《朱子语类》卷三,《鬼神》,第44页)当然,这只是生死之事中的特异者...

    郑晓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2579486.html